当前位置 : 首页 > 正文
【人物】“使不可见可见” “叶声华奖学金”获得者彭昀这样研究微观世界
近日,2020年度“叶声华奖学金”评选结果揭晓,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彭昀获此殊荣,成为全国十名奖学金获得者之一。“叶声华奖学金”主要鼓励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在校研究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勇于开拓、大胆创新,推进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博士期间,彭昀已发表中科院1区SCI学术论文5篇(3篇第一作者,2篇导师一作本人二作)和申请发明专利1项。
采访之前,彭昀带记者参观了实验室。十几平米的空间,一张简单整洁的工作台,这就是彭昀每天做实验的地方。展示完操作仪器后,他小心翼翼地安装保护仪器用的玻璃板,熟练地拧上螺丝。彭昀说道:“虽然在这个超净间实验室不用担心尘土,但如果不小心呵护还是会影响仪器的寿命。”在这里,彭昀主持的科研项目《基于微纳光纤结构功能化的高灵敏度湿度传感方法及关键技术研究》,是利用国际上前沿的量子光学技术,来提升传感器的精确度和分辨力,与传统光纤传感器相比较,目前所研制传感器的精度已经打破了散粒噪声极限,并且分辨力也提升了一个数量级。
对新事物持续的好奇和热情,是彭昀取得成果的关键原因。彭昀本科期间的专业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硕士就读于东北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博士期间彭昀主攻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本科、硕士和博士期间涉及到的知识领域都不同,但是彭昀并没有因为这样转变而感到不适。不断探索新事物,持续学习新技术,彭昀认为传统光学传感器的精确性和灵敏度还可以通过量子光学技术提升,所以在博士期间他再次转换了研究方向。“本科期间的学习让我有了再学习的能力,科研素质和能力是在硕士期间培养的,前期的学习和训练让我不惧怕新的事物和研究方向。”彭昀说。
探索未知领域时,经历失败是一件平常事,彭昀沉稳的性格让他能够踏实地思考和分析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在一次研究中,探测器始终无法接收到光子,彭昀反复调试,失败了上百次,“后来我不断思考原因,终于发现是原本的单模光纤芯径太小,金膜反射的光子很难被吸收。找到问题后,我在接收端换上了光子吸收能力更强的多模光纤,一下子就成功了。”
日复一日地在实验室工作,彭昀始终保持着平和从容的心态。谈到科研的压力,彭昀说:“硕士期间的学习强度就很大,早上8点之前到实验室,经常晚上11点之后才离开,每天十几个小时的科研对我来说是家常便饭,除了能够适应这样高强度的科研,我的性格也在科研过程中从浮躁变得踏实,让我能平和地面对研究中遇到的障碍。”
在科研过程中,彭昀对自己的博士生导师赵勇教授怀着感激和敬意。“赵勇老师很支持我想要用量子光学特性去提升传感器的性能的想法,而且善于用启发式提问来引导我们思考。”彭昀回忆到当时赵勇导师对他提出的两个问题:用量子光学技术提升传感器性能与传统手段有什么区别?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这也成为了彭昀后来研究中的主要目标和标准。由于导师的支持和启发,彭昀更加确定了自己要走的道路,目标也逐渐清晰。“目前的研究成果已经回答了老师对我提的两个问题,我还要继续把这件事情做下去。”彭昀说。
老师的支持和引导,是彭昀科研路上源源不断的动力。在给彭昀的“叶声华”奖学金的推荐意见中,赵勇教授这样写道:“彭昀同学是一个具有远大理想,踏实做事的优秀博士;同时又能大胆创新,率先应用量子光学特性进行光纤量子传感技术的研究,有望为高性能仪器仪表的开发带来新的突破。”
“使不可见可见”是彭昀很喜欢的一句话,他说:“让不可见的事物呈现在眼前,这件事情让我感到振奋,我也希望可以通过努力,更清晰地看到微观世界。”
谈到未来的发展方向,彭昀介绍到自己还将继续现在的研究,因为利用量子光学,传感器的精确性和灵敏度还有望进一步提高。“除了探测环境,超高精度的量子效应还有希望被利用于癌细胞生长、成熟、衰老过程进行检测,实现疾病的早期检测与病情分析等领域。”谈到这里,彭昀的语气中满是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