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正文

【人物】敢于跳出舒适圈 激发更多创造力——访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魏婷婷

日期:2022-12-02                      来源: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作者:陶梅 付孜诺                     编辑:齐芳                      关注:[]

清晨,地质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实验室里,灯光按时亮起。穿上白大褂,戴好口罩、手套,来自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博士研究生魏婷婷开始一天的科研生活。从材料制备、混合浆料、电池的组装测试和拆分、数据分析到文献查阅……这些工作已成为魏婷婷的生活常态。

从曾经的科研新手到国际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10余篇,获批一项中央高校博士生科研创新项目,获得两次国家奖学金及卓越博士奖学金等等,魏婷婷凭借着持之以恒的韧劲,奋力攀登科研学术的高峰。

选择科研方向  走自己没走过的路

2019年,魏婷婷获得了东北大学硕博连读的机会,师从伊廷锋教授,从事锂、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方向研究。在科研道路上,魏婷婷喜欢“跳出舒适圈”,“原本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研究,但好奇心驱使我想要做探索性、开创性、挑战性的研究。对于科研方向,我想走自己没走过的路。”

为了做出有意义的成果,她始终秉持创新精神,“这次尝试如何改善锂电这种新材料,确实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在导师的指导下,魏婷婷通过静电纺丝工艺制备Li5Cr7Ti6O25纳米纤维,有效增加负极材料与电解液的接触面积,缩短离子传输路径,提供更多的锂离子插入位点,增强钛酸盐负极的电化学性能;同时,该研究将静电纺丝法制得的纳米纤维表面进行表面碳包覆,可以有效地改善钛酸盐负极固有的离子电导率低问题。

经过不断探索攻关,魏婷婷以“Rational construction and decoration of Li5Cr7Ti6O25@C nanofibers asstable lithium storage materials(合理构建及修饰的Li5Cr7Ti6O25@C纳米纤维被用作稳定的储锂材料)”为题,在国际化学领域著名期刊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中科院1区)上发表了有关一维钛酸盐纤维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的论文,并入选ESI热点论文。

坚守学术初心  求索路上勇敢前行

科研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困难不要畏惧,想想当初选择读博的初心,然后重整旗鼓,化困难为力量,把注意力投入到解决问题中来。”

2021年,魏婷婷获批一项中央高校博士生科研创新项目。“我们这个课题主要是针对钠离子电池普鲁士类正极材料的改性及储钠机理研究,我主要是负责整个项目的整体实验设计、主要实验操作及数据的具体分析。”这个项目的提出是基于魏婷婷前期对钠电正极材料的探索。在课题的前期实验中,材料的稳定性一直不是很好,产率也一直很低。面对实验难题,魏婷婷也经常自我怀疑,但她不气馁、不放弃,以积极的态度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寻求导师帮助,经过团队的共同努力,她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我们调整了试验方法从原来的单一源法到后面的共沉淀提高了产率,为了解决不稳定的问题,我们还通过调整电解液、工作电压等测试条件来解决具体问题。”魏婷婷还分享到,前期的科研任务已经保质保量地完成,现在就等着课题结项了。

在魏婷婷看来,灵感迸发的那一瞬间,背后是长时间的积累、准备和思考。“每一条上坡路都不好走,既然选择了一条上坡路,就要坚持下去。”在科研道路上,魏婷婷始终坚守初心,敢啃“硬骨头”,敢于向“卡脖子”技术发起挑战,在一次又一次的磨炼中发扬严谨求实、勇攀高峰的科研精神,完成自身的蜕变。

科研成果的取得离不开魏婷婷的坚守与探索,更离不开导师的帮助、引导和鼓励。“非常感谢伊老师在我科研道路上给予的包容与信任,在学术知识方面的耐心辅导,在课题资源方面的鼎力支持,还有无数个遭遇挫折时刻的真诚鼓励。”魏婷婷说,老师不仅是她科研道路上的引路人,也是她学习前进道路上的榜样。未来,魏婷婷将以更加扎实坚定的脚步,探索锂、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未知领域,开阔更广阔的科研新天地。

上一条:【人物】大胆创新 敢闯敢拼——访资源与材料学院青年教师王鹏飞

下一条:【人物】下得苦功夫 方得真学问——访应用经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卞晨

【关闭】